从"小皇帝"到"小当家",美国小移民成长故事

中国人移民初到海外时,为了生存与立足而辛苦打拼,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他们经年累月地忙碌著,一些人依靠打工白手起家经营小本生意;一些人潜心苦读多年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作为一代华裔移民的子女,他们之中的很多孩子也潜移默化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勤奋与刻苦:自家开的杂货店内,高高的收银台前有他们小小的身影;GPA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名校;国内的“小皇帝、小公主”来美后看到父母海外打拼不易时,他们会去主动找工如端盘子或是发传单,以帮助家里减压。

 

“小皇帝”来美打工
 

来自中国广西的小蒋在几年前来到美国纽约,那一年他19岁。在美打拼多年的父母为了迎接儿子的到来,从以前租来的一居室搬到了位于布碌仑的两居室。

 

小蒋说:“初到美国的一刻,出乎自己的意料,因为这里完全不像美国大片中那样富丽堂皇。租来的房间那么小,爸妈还要起早贪黑打工,怎么会是这样的生活?”

 

据小蒋回忆,他的18岁生日礼物是妈妈送的价值30余万人民币的汽车,那时他刚考上国内一所艺术院校。从小到大和外公外婆生活的小蒋,一直以来只知道父母多年在海外且不时地往家里寄钱。

 

他说:“妈妈寄钱给外公外婆在广西买了房子,家里也开了小店铺。我虽然不是“富二代”,但那时的生活衣食无忧。”

 

据小蒋介绍,来到纽约的前三个月他几乎没怎么出门,躺在家里打游戏即是每天的生活。那时爸妈早上10点出门,凌晨之后回来,基本没有时间陪自己。

 

他说:“爸妈是做小生意的,前些年经济还好,后来生意亏本了只好关店。以前妈妈背的名牌包,如今却是各种节省不舍得花钱。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我每天出门只带5块钱吃饭。”

 

小蒋称,来美国5年自己变化很大。在国内读书时,自己每天口袋里揣着几千元人民币,平时爱面子和同学聚会、卡拉OK他都主动付钱。

 

到美国后,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爸妈年近六十岁了还辛苦打工。面对经济和生存的压力,自己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打工经历。据小蒋介绍,他在国内学的是舞蹈专业,来美后发现几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最初尝试过教小孩子学跳舞,但因语言障碍,只做了一周就教不下去了。“人在没钱吃饭的时候,只好打工。”

 

5年里小蒋到餐馆做过BUSBOY、发过传单、到奶茶店切配料等多份工。他称,那会儿最开心的是到餐馆小费按天结算,到餐馆打工一天能赚50元左右,至少不用再为没钱吃饭担忧了。他回忆,自己曾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一家奶茶店打过工,那时他需要每天凌晨4点从布碌仑坐地铁去上班,半夜12点多到家,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小蒋伸出右手食指,手上曾因做工开罐头弄伤后留下一道疤痕。他表示,出国前有外公外婆照顾,自己从没下过厨;出来打工后,连怎样用刀切果蔬都要现学。那天把手弄伤后,自己一个人到医院挂了急诊,之后缝了8针。他说,很多打工时吃过的苦自己都不习惯告诉妈妈,怕妈妈帮不上忙反而还为他担心。

 

从中国来美后小蒋做过餐馆BUSBOY、发过传单、到奶茶店切配料等多份工,体会了父母赚钱的不易。

 

如今的小蒋与曾经打工认识的两名小伙伴合伙在法拉盛开了一家米粉店。小蒋称,合伙开店的资金是自己几年打工所存和爸妈凑的钱。其余两个小伙伴(合伙人)的年龄及生活经历都与自己相似,平时他们在店里各负其责。

 

初期为了节省开支,为客人点菜上菜时小蒋和小伙伴们都要亲力亲为。对于未来的憧憬,小蒋表示,自己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今后可以挑起家里的重担,爸妈老了辛苦了一辈子,再过几年希望他们回广西养老。家里有房子,总比在外漂泊舒服多了。

 

杂货店里的小帮工
 

每逢周末,纽约皇后区一家由华人夫妇经营的杂货店里都会出现两个忙碌的小身影,读小学3年级的儿子ENRIQUE何(9岁)与5年级的女儿ELIANNY何(11岁)站在收银台前为顾客结帐。

顾客多时店内的两个收银台同时开,姐姐ELIANNY何和爸爸负责一处,爸爸收钱的时候,身旁的女儿帮忙算帐,父女俩配合默契;此时,弟弟ENRIQUE何独自负责另一个收银区。他用英语轻声地问着客人要选的彩票号码,随即用小手在电脑屏幕上选取。

 

收钱、找零钱,这一系列动作并不像大人们一样迅速利索,但却是有条不紊地一步步操作着。看到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站在柜台内结帐时,排队等候的各族裔客人们都多了一份耐心甚至感动:“小小年纪就知道帮助父母做事”。

 

对此母亲郑女士解释说,并不是要小孩子做“童工”,是他们乖巧,主动要帮忙。“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们怎样收钱、用电脑。孩子年纪小时不能独自留在家里,只能带他们到店里。那时我儿子就站在我旁边,看我怎样给客人算钱,慢慢地他自己就学会了。”

 

说到这里,妈妈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她还称,“两个小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学校功课之外除了上中文班,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到店里帮忙。小孩子不能太惯了,也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做工赚钱的不易。”

 

很多华人家庭的孩子都是年龄很小就参与到家族生意,这样家庭的孩子在经验及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还没毕业就找到很好的工作,正是因为他有着同龄人或许没有的成长经历。

 

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代移民初到海外时,为了生存与立足而辛苦打拼,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回顾移民美国的心路历程,一位华裔移民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和大多数新移民一样,到美国后自己相继打过12份工。“在餐馆做BUSBOY、送过外卖、做过大楼清洁工、帮人家带小孩、摆过地摊、开过校车等。”他说:“那个时候太太和自己一样也在打工,所谓一代移民的艰辛我们都经历过。”

 

那个时候自己和太太每天要早出晚归地到餐馆打工,儿子出生后由外婆照顾。

 

打餐馆通常要夜里十一二点才能休息,“每天早上为了不吵到我们,外婆就将煮好的面条放到玻璃罐内,推著小车带儿子到外面去,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的房子很小。”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钱给他买玩具。当时孩子虽然只有2岁,但却有他的记忆,他知道家里的艰苦。孩子将几块木头当作玩具,翻来翻去地玩。家里有一块薄薄的木板,2岁的儿子在上面从数字1写到2000。这些就是他童年时期的玩具。

 

“记得一次太太朋友的女儿过生日,我们花钱买了件玩具送给人家。到对方家后,才发现人家女儿的一个小房间里整个堆满了玩具,而我儿子却连一件玩具都没有。当天所有客人离开前,按照习俗要将手中代表愿望的彩色气球放飞到空中。这时唯有我儿子的小手紧紧攥着气球的绳子不松开,后来强迫他放飞气球后,他还大哭了一场。对于没有玩具的小孩来说,那(气球)就是他的玩具。”

 

多年来父母辛勤打拼的过程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儿子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欣慰地表示,儿子当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亨特高中毕业;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转学,在哥大读书期间的成绩近乎满分。

 

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并且很懂得孝顺老人。他说,儿子在高中时的一篇作文中就表达过对父亲(自己)的感情。每次班上讨论有关移民的问题,他都很有同情心,了解新移民的疾苦。他还在高中期间连续三四年不间断地参与社区服务。

 

20岁的儿子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后,还意识到“人生苦短,寻求一份稳定的职业是为了不必为生存而焦虑,但不需要将全部人生的精力都放在赚钱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看到父母经历的奋斗过程,实际即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习过程。特别是他们年龄小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较为关键。

 

在美国很多家庭,孩子到了中学时会通过打工去接触社会,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或是父母在店里时,小孩子在一旁帮忙,这些都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从早期的移民到如今,海外华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辛勤地走过来。

 

有教育专家总结说,换一个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而且现在国内的社会风气也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的社会相对简单,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明苦都自己扛,也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建设中去,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发表评论

add_action( 'wp_footer', function () {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