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申请者如何找推荐人

 

 正在准备申请绿卡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找到4-6个推荐人。

很多朋友觉得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自己仅能提供1-2个推荐人名单;然而,在和我们沟通后,TA竟然列出了长达20位的大名单,拿到6封推荐信自然也不在话下。

有需要的朋友,一起来看看找到合适的绿卡申请推荐人的套路吧。

 

为什么需要推荐信?

 

在移民申请中,尤其是EB-1A和NIW涉及大量文件和复杂论证的移民申请中,申请人往往需要提交同行推荐信。而这恰恰是生物医药背景申请人绿卡的主要获得方式。

按照移民法的标准,同行推荐信是介绍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评价申请人在其所在领域中的地位和突出申请人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故对于职业移民申请人,推荐信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因素。

 

推荐信从哪里获得?

 

推荐人包括独立推荐人和非独立推荐人两类,其中独立推荐人,是指那些并不直接认识申请人,或者并没有和申请人有过工作交往的推荐人。

一般而言,这些推荐人是通过申请人发表的文章或会议发言而对申请人的工作有所了解。因为更为客观中肯,所以独立推荐人的意见更容易被移民局所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非独立推荐人,申请人的老板和同事的推荐信不重要。事实上,从绿卡申请的判决来看,老板或者同事的推荐信和独立推荐信,在申请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找到足够的推荐人并不难

很多朋友对找到推荐人茫然无头绪,下面几个步骤让你轻松找到对你绿卡申请最有帮助的推荐人。

第一,推荐人可以从引用你论文的科研论文作者中筛选

这个是相对最为简单的方法,也就是通过googlescholar的citation找到你的文章被引用情况,选出引用作者并加入到list,下载引用原文看其引用的内容,从而确定是否确定为候选推荐人。原则上是推荐者尽可能:引文发表在声望好的杂志、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时间更近。 

第二,推荐人可以从熟悉申请人的同行中筛选

如从工作过的科室开始,一起合作项目的其他教授/研究员、上过课的教授、之前的同事、一起进修过或者学习过的同仁,等等,都可以成为推荐人。

另外,参加会议时结识本领域内同行、在你Poster前面驻足或者在Party上交换过名片的专家,也都是推荐人的很好选择。

如果您本身就在知名大学工作或者学习过,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因为您所在的单位总会要求一些国外教授来交流或者讲课,也会召集一些国际会议,这些参会的国外学者,可能会是很合适的推荐人。

还有,你之前帮助过的同行、向你索要过样本或者讨论过科学问题的学者、请你审稿或者与你联系过的学术期刊编辑,你ResearchGate等专业平台中的关注者或者有沟通的同行,或者通过LinkedIn认识的朋友,都可能帮助你写推荐信。

第三,推荐人可以通过朋友介绍

申请人师兄弟姐妹目前的PI、申请人国内小同行朋友目前的PI、申请人目前PI的朋友或者其他合作者,等等。

第四,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认识的专家

比如ResearchGate,Linkedin等平台上有过互动的。

我们发现,如果申请人之前从来没有和推荐人有过任何交往,候选推荐人同意提供推荐信的平均是8%;如果候选推荐人曾经引用过申请人的文章,则提供推荐信的几率增高到25%左右;如果后续推荐人和申请人有过简单的交流,比如交流过学术问题,哪怕是通过ResearchGate问过对方问题,这种关系下推荐人同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达到70%。

如何规划推荐信组合

 

通过上述步骤,申请人会发现找到推荐人很容易;是的,稍微有点难度的是规划好推荐信组合。

首先,要均衡推荐人的专业领域。

小同行、大同行、基础和临床、成果转化领域等等。

其次,要有1-2个重量级推荐人,但又不宜过多

有诺贝尔奖得主或院士的推荐信固然有分量,但是这些大牌推荐人往往要求自己写信,而写的信可能会非常简单而保守,这样的信在申请材料里不但不会加分,还会减分。另外,如果是申请EB-1的话,因为EB-1理论上要求申请人要在领域内达到顶尖的5%,如果推荐人的简历非常突出,移民官甚至会以推荐人为参照来说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达不到要求。因此,推荐人如果在学校工作的话,只需要具有助理教授以上头衔;如果在企业工作的话,只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或研发部门经理的头衔。

第三,推荐信的来源不要太单一,一定要多样化

要考虑独立推荐人和非独立推荐人的比例、华裔和非华裔推荐人的比例、美国本土和非美国本土推荐人的比例、中国大陆和非中国大陆研究者的比例等等;从而彰显申请人获得的广泛认同和国际影响。

也建议有1-2名目前/共事过的老板/同事或长期的合作伙伴作为非独立推荐人。因为他们最了解申请人的工作情况。

 

 

获得强有力的推荐信

 

比安排推荐信的组合更难的是,获得强有力的推荐信,因为推荐信的质至关重要。请有经验的人帮忙撰写或者修改就显得非常重要。

强有力的推荐信,简单来说,是三个条件:

1,推荐人的资格,

2,在推荐信里能给出的支持,

3,推申请人贡献的表述。

即使是有名的教授,甚至是申请人的导师或者PI,如果只能提供内容平平缺少强力支持的推荐信,还是不要用的好,拿到了也不必递交上去。

总会有教授和专家答应提供强有力的推荐信的,尤其是每个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一些老教授/研究员,在学术上不一定仍然十分活跃,但是从年青时起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格和声望;与较年轻的PI相比,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时间,更愿意帮助为绿卡申请求助的后辈。

除此以外,实验室里来自各国的同事、其他地方的博士后、其他华人学者,往往更容易沟通,不摆架子,能够在推荐信里毫无保留地使用关键词句,更好地反映绿卡申请人的能力、贡献,以及对研究领域或者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

 

举例,David申请EB-1A时的推荐人包括

A,独立推荐人。美国人,大学教授,在学会中有一定地位,小同行基础研究专家;

关系:多次引用David文章,并且其引用的论文发表在很好的杂志上。作为第一推荐人,重量级;

沟通方式:David直接发信给对方,说明来意并请对方推荐。

B,独立推荐人。欧洲人,大学医院系主任,医生,学术地位高,小同行临床领域专家;

关系:David朋友的导师,没有引用过David文章。第二推荐人,重量级;

沟通方法:David通过朋友介绍发给了B教授自己的简历并说明来意请对方推荐。

C,和D,均为独立推荐人。分别是美国人和日本人,为普通研究者或者医生;

关系:引用过David文章,并且其引用的文章发表在很好的杂志;其科研成就与David相似或者稍低于David;

沟通方法:David直接发信给对方,说明来意并请对方推荐。

E, 独立推荐人。华裔美国人,美国某知名制药公司研发部主任;

关系:David曾经帮助E的表弟一个小忙,从而认识;

沟通方法:David直接给对方写信,说明来意。

F, 非独立推荐人。中国人,大学医院系主任,在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关系:David在国内的导师;

沟通方法:David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导师欣然推荐。

 

这样,A和C做为科研人员,从基础研究领域评价David的研究工作,提到自己研究受到David研究启发、或者其研究具有广阔前景;B和D作为临床医学家,从临床应用评价David的工作;E从成果转化角度评价David的工作;F对David做了全面评价,尤其侧重其整体学术水平高、以及持久的努力和追求,展现David必将成为领域的领军人物。

 

最后祝大家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强有力推荐信。

发表评论

add_action( 'wp_footer', function () { ?> Scroll to Top